9月19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清华大学人文楼102会议室开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高研院特聘研究员陈榕以“‘仿佛那字母不是红布做的,而是烧红的铁’——解读《红字》中的触觉意象”为题进行演讲。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来自校内外约40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参与讨论。讲座由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半岛登录入口教授代显梅担任与谈人。
现场
陈榕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从触觉意象出发,对霍桑的经典作品《红字》进行的解读。她指出,《红字》是一部视觉意象突出的小说。以第一节和第二节为例,小说的开篇画面感极强:打开监狱门,女主人公海斯特走出来,胸前绣着红字“A”,抱着襁褓里的女儿,因通奸罪而走上刑台示众。然而,细读文本,霍桑在描写海斯特的示众场景时,与视觉相关的意象经常是和触觉意象缠绕在一起的,由“看”引发的耻感变成了深切的如同鞭打、针刺、踩踏的“痛”感。霍桑将两者结合,展示了清教时期的惩罚机制如何对叛逆性的主体进行规训。小说中,丁梅斯代尔即便不必受示众之罚,也在将公众的审判目光内化。罪与耻的压力对他来说是切实的施于肉身的黥刑——“A”字永久烙印在他胸口的肌肤之上。陈榕老师推荐对加拿大学者康斯坦丝·克拉森的《最深切的感觉:触觉文化史》(The Deepest Sense:A Cultural History of Touch)和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进行延伸阅读,前者有助于从感官研究的角度全面理解触觉的重要性,后者有助于理解视觉机制与触觉机制的联动如何为社会权力和秩序服务。
陈榕教授讲座
陈榕老师指出,《红字》中,惩罚机制在征调触觉与痛感,塑造驯顺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反抗的能动性也孕育在主人公的触觉经验中。当海斯特佩戴红字”A”,她成为清教社群中的道德不洁之人,被孤立,是“不可接触”(untouchable)之人。但这种社会边缘感成就了她对秩序的怀疑,塑造了她独立的思想。但霍桑未将她塑造成与社会彻底脱序的离经叛道者:海斯特有灵巧的双手,善于刺绣,她用穿针引线的技艺,将自己缝合进了清教社会。她在社群中以作针线活为生,获得了经济独立;同时,她借助着灵巧的双手,绣出精美的图案,实现了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事实上,《红字》中的海斯特和小说家霍桑之间有共同性:海斯特用针在布上绣出图案和霍桑落笔于纸的写作都关涉触觉动作牵引的创作行为。霍桑用“涂鸦女人”称呼同时代的女作家们,批评她们潦草书写,这一称呼隐含性别歧视的成分;但霍桑也自比一针一线都精心琢磨的女性主人公海斯特,小说中的性别态度其实具有复杂性。
陈榕老师进一步指出,《红字》中,隐喻写作的不仅有“刺绣”这一精致的触觉意象,还有“烙印”这一更具有暴力性的触觉意象。霍桑在《红字》开篇的著名的“海关”(The Custom-House) 一节中,写到了将红字拿到胸口的叙事者的具身感受——“仿佛那字母不是红布做的,而是烧红的铁”。这句话是解读小说的钥匙:叙事者由红字的痛感触发,写出了海斯特的故事;这句话也是理解霍桑创作动因的线索:霍桑的曾曾祖父在清教时期曾经是萨勒姆逐巫审判的法官,这成了烙印在霍桑记忆中的家族原罪。霍桑通过写作,将对家族历史之罪的反思,对美国清教时期的历史的审视,以及对何为真正意义的美国文学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凝结成《红字》这部触及灵魂的作品,使其烙印在了美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传承之中。
代显梅教授在点评时指出,陈榕教授的讲座展现了霍桑小说中的视觉意象和触觉意象的丰富性。这也提示我们,对霍桑小说听觉意象进行思考也是值得探索的话题,活跃的感官意象恰巧说明作家丰富的感知力和人物丰富的生命体验。代老师特别提到《红字》中“海关”对于理解该小说内容的诸多启示。她说,霍桑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大师,语言具有含混性的特点,他大量运用象征和意象,探讨文明与野蛮、个人与社会、生与死、爱与恨、想象与现实、荣耀与羞耻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形成动态复杂的本文世界。因此,理解霍桑,不能固守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而要注意到霍桑的辩证思维。代老师引用“海关”一节中的“往昔并非消失”和“一切事情皆有好的一面”这两句,说明霍桑辩证性的历史意识和世界观。代老师总结道,陈老师对《红字》的触觉与视觉读解,真正从作品的细节处抓住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髓,引导我们对霍桑作为经典作家的作品质地有了更细致的认识。
陈教授在回应中说道,她在研究中,关注文学文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与互动,非常欣赏霍桑在小说中对感官意象的精妙运用,它赋予作品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和细腻的艺术笔触。随后,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同学就霍桑在隐世生活中的精神危机和孤独、霍桑对原罪的反思与希望建构美国自己的历史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陈教授和代教授一一给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主持人曹莉表示,陈榕教授对《红字》的思辨性解读层次丰富,文本细读和理论借鉴结合得天衣无缝, 演讲人和与谈人对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养分的深入探讨,生动具体地诠释了“英美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讲座的根本宗旨,由此引发的半岛登录入口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罪与罚、善与恶的思考和讨论, 无不指向文学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指向半岛登录入口文学经典的人文理解。
文|王嘉
欣图|李敏 陈榕
编辑 | 沙克尔江
审核|高阳